欢迎访问本站!
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宝应头条  >  宝应文学  >  宝应朱氏一族对历史文化的重要贡献(上)
宝应朱氏一族对历史文化的重要贡献(上)
2021年02月24日 14:29   浏览:4676   来源:李映华

明清两代,宝应朱氏系江淮名门望族,列宝应朱、刘、乔、王“四大文献世家”之首。自始迁祖八三公由苏州移居宝应以来,素以“诗书起家,忠厚传人”,家族日显。早在明嘉靖年间,“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文征明即誉称宝应“宜禄堂”朱氏:“江淮文献巨族”。⑴宝应“宜禄堂”朱氏世系至清末,已达500年、20世。悠悠岁月中,虽历经王朝更替,世事沧桑,然朱氏凭着深厚家学和清正家风,世代彰显出“闻人辈出,著述宏丰,家风远昭,历久弥珍”的家族历史人文特质。深刻认识和深入研究明清宝应朱氏“江淮文献巨族”的丰厚文化蕴涵和历史价值,对于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彰显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时代意义。本文旨在抛砖引玉,试作一探述。




闻人辈出  家族世望

宝应朱氏先世居吴(苏州)即为著姓。元末明初,八三公迁徙宝应城西南隅,孝仙桥西。“八三者,勤且克贾,居财雄于乡。元季兵扰,徒宅县之湖西村,既而田庐益拓,乃树栅殖谷,与里大姓相守望。又积而能散也。避乱者多依附于公,号其村曰‘朱翁村’”。⑵“明洪武三年,户部给牒编户县故址(西南门后街东),始为宝应人。”(3)自二世分为南北两支:长子伴姐南一支,留守湖西衡阳、云山一带,继以耕读传世;次子兴哥,即彦明北一支归复祖业,以“儒学起家,忠厚传人”宗支日益显达。开创出“五百年书香远播,二十世闻人辈出”蜚声海内文坛学林的“江淮文献巨族”人文史。


纵观明清两代,宝应“江淮文献巨族”朱氏20世、500年中,每约6世、160年左右,先后相继出现了3次家族文化鼎盛期。

1、以“江陵、凌谿、射陂三先生”为主体的明初、中叶隐显期。朱氏以诗书起家,肇于三世益。朱益(1393-1443)字宗泰,号坦履,彦明公之独子。“躬稼耽书,修德俭行。好贤乐善,不求闻达”。(4)为乡众人所推重,敬称“坦履先生”。著有《坦履集》,为宝应朱氏首部问世文献。四世朱瓘(1418-1466)字楚琦,号琴鹤道人,坦履公第三子。天分英敏,博览群书,长于《尚书》、《周礼》。诗风体韵遒劲,笃意真古,声振艺林。参与纂修《天顺实录》、《淮扬志》。著有《驯鹤亭稿》。五世朱讷(1449-1524)字存仁,号补斋,琴鹤公长子。幼而哲灵,十岁能诗。明成化十三年高第中举,宝应朱氏始登科第、步入仕途。曾任江陵县令,世号“江陵公”。致仕归里,葺“宜禄堂”,(5)传为世系堂号。著有《江陵集》。六世朱应登(1477-1526)号凌谿,字升之,朱讷长子,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明弘治十二年,二十岁即举进士,成为明代宝应朱氏第一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至云南参政,诰授亚中大夫。世称“参政公”,精于吏事,才名盖世。“初与顾璘、陈沂、王韦合称‘金陵四家’,又与景旸、蒋山卿、赵鹤并称‘江北四才子’,继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等号称‘明十才子’。”(6)著有《凌谿集》、《存笥集》。入明史文苑传、《四库全书总目》、《江南通志》。六世朱应辰(1484-1545)字振之,号淮海生,朱应登胞弟,世称“淮海公”,嘉靖十年岁贡生。才华横溢,文彩灿然,与兄应登齐名文坛。有《淮海集》、《逍遥馆漫钞》、《涯海新声》等传世。文征明《淮海朱先生墓志铭》记曰:“朱氏自琴鹤府君楚琦,以儒业起家,至江陵公始益显。江陵讳讷,字存仁,以高科入仕,连宰三邑,为时良吏。而君兄弟,继起承之,文声治迹,奕奕在人。而朱氏隐然江淮文献巨族。”(7)七世朱曰藩(1501-1561)字子价,号射陂,朱应登之独子,嘉靖二十三年中式进士,成为明代宝应朱氏科举一门“父子两进士”的显赫族荣。历任浙江乌程知县、南京刑部主事、礼部主客司郎中,官至江西九江知府,诰授中宪大夫。勤政廉明,为民称颂。公承家学,词翰倾动海内,士林誉为“诗书双绝,明代第一”。亦为朱氏理学奠基人。著有《山带阁集》、《池上篇》、《理学纂要》、《律细》等。入明史文苑传、《四库全书总目》、《大清一统志》、《江南通志》。以上五、六、七世“皆以文学道义闻名于世,海内学林称之为江陵、凌谿、射陂三先生”。(8)朱应辰莫逆交友文征明,先后为朱氏四、五、六世五书墓志、碑传铭文:《琴鹤先生朱公楚琦传》吕楠撰,文征明书;《大明江陵知县朱公墓志铭》崔铣撰,文征明书;《凌谿先生墓志铭》李梦阳撰,文征明书;《凌谿朱先生墓碑》顾璘撰,文征明书;《淮海朱先生墓志铭》文征明撰、书。(9)由是,明代中叶宝应朱氏科举、文学并兴,在海内文坛学林享有盛誉,此为“宜禄堂”世系的第一鼎盛期。




2、以朱克生、朱经、朱泽沄“清代三名士”为主流的明末清初兴盛期。明末,八至九世,科第出现了短暂的缓冲时。八世朱方中(1523-1591)字道光,号雪楼,朱曰藩之独子,邑廪生。“弱冠为名诸生有声,然屡赴秋闱不售,遂谢举子业。”(10)少承家学,工诗善文。著有《镜心楼集》。九世朱讷夏(1551-1616)字惟穆、号平津,朱方中第三子,岁贡生。“少入县学,屡应乡试不第。后以例岁贡礼部,辄谢去”。(11)著有《白云池集》、《镜心楼续集》。十世朱尔远(1588-1664)字叔识,号默庵,朱纳夏次子,邑诸生。“生而醇笃,天性孝友,生平济人利物,拯救危难如己私”。(12)世人尊称“贞纯先生”。以史学论著闻名,著有《五经注疏汇纂》、《史学辩疑》、《性理纂要》、《历代理学名臣赞》等。清初,十一世朱克简(1617-1694)朱尔远长子。清顺治四年进士,赐同进士出身,成为清代朱氏第一位进士,朱氏亦进入清初兴盛期。官至内阁中书,考授御史,巡按福建。身为言官,为民清命,直疏奏章,均蒙允行;立诸条规,裨益实政,政绩声著,功德福民。入《清七百名人传》、《清史循吏传》。著有《澹子奏议》、《澹子政略》、《石崖遗集》、《浚河纪事》等。十一世朱克生(1631-1679)字国祯,号秋崖,朱克简胞弟,诸生。善文工诗,学思博深。尤肆力于诗,清初诗坛领袖王士祯盛赞其诗云:“海内风骚调未孤,故人才笔妙珠湖。”(13)生平足迹半天下,儒林知交多名士。清代著名诗人、学术名家。著述甚丰:有《毛诗考证》、《秋崖集》、《诗准》、《唐诗品汇删》、《秋舫日记》、《宝应朱氏家乘》等十余部。入清史文苑传。十二世朱约(1644-1719)字原博,号守亭,朱克简长子。康熙十一年副榜。历任福安、丰县、费县知县,直隶荆州知州。勤政为民,官声远扬。任费县七年,邑中百姓立德政碑30余座,铭其功绩。入清史循吏副传。源于家学,长于“易学”。著有《易经引事》、《读诗绪钞》、《存省笔记》、《同姓名录》、《环溪集》等。十二世朱经(1666-1711)字叙九,号恭亭,又号燕堂,朱克简次子。岁贡生,清初著名诗人。工诗翰、古文辞,缘情绮丽,颇有韵格。清乾隆年间,台阁诗“老名士”沈德潜《五朝诗别裁集·清别裁集》收录其五言古诗,品赞曰:“吾辈读之,几欲通身汗下”。(14)著作硕丰,有《燕堂诗钞》、《兖东集》、《陆舟集》、《燕堂赋稿》及《春秋类传》等十余部。入《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清史别裁集》。《燕堂诗钞》入《清史列传》。十三世朱泽沄(1666-1732)字湘淘,号止泉,朱约次子,邑诸生。清初宋学大家、学术名家。“少有经世之志,凡天文算数河渠,有关政治民生者,无不博览遐嵇,深究经世之用。”(15)后研读《理性大全》,由博反约,潜心探究朱子之学,终得旨奥,以终其身。学术界推重为“六百余年来,深得朱子心传的唯一理学家。”(16)著述等身,有《朱子圣学考略》、《宗朱子要法》、《朱子诲人篇》、《阳明辑朱子晚年定论辨》、《止泉先生文集》等20余部,著作收入《钦定四库全书》。入清史儒林传,身后崇祀东林书院道南祠。至此,约160年间,朱氏十至十四世,著作者28人,著述117部,此为朱氏“宜禄堂”世系学术、文献声名显赫的第二鼎盛期。



3、以朱氏“兄弟三进士”为族荣及朱彬、朱士端为学术名流的清中末显达期。十四世朱宗贽(1722-1790)字兴田,号野村,朱经孙,朱泽代次子。乾隆三十六年恩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资性爽朗,学有本原,少承家学理学传统。诗文亦如其人,著有《槐里堂诗集》。十五世朱彬(1753-1834)字武曹,号郁圃,朱宗贽之子,乾隆六十年顺天举人,大挑二等,改授国子监学录衔。由此,“宜禄堂”朱氏进入明清第三鼎盛期。朱彬,清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学术名家,扬州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宝应学派中坚人物。幼承家学渊源,博览子史百家,无不贯洽,后专事经学、训诂、声音、文字之学。学养深邃,著述等身。著有《经传考证》(收入《皇清经解》),《礼记训纂》(新近收入中华书局《清人新疏十三经》)、《毛诗考证》、《尚书异义》等十余部。著述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共9种。入清史儒林传。享年82岁,被誉称“十全老人”。十六世朱士彦(1771-1838)字休承,号咏斋,谥文定,朱彬长子。清嘉庆七年殿试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钦点鼎甲探花,成为宝应明清两代探花第一人。历任工、兵、礼部尚书,晋六部之首“天官”吏部尚书,兼管顺天府事宜,诰授光禄大夫。充日讲起居注官、经筵讲官、南书房行走、武英殿总裁、国史馆总裁等职,赏紫金城骑马。一生推诚务实,立朝清介;举荐人才,公正无私;竭忠朝政,鞠躬尽瘁。公承家学,工诗文。著有《朱文定公文集》、《朱文定公诗集》、《读书嵇疑》、《解左》、《赋颂说、》、《河渠》等。朱士彦有五子:长子百顺,从二品荫生,官至衡州知府,著有《礼堂随笔》;次子百行,钦赐举人,官至德安知府;三子百城,钦赐副榜,官至宝宁知府;四子百谷,钦赐举人,官至贵州正安知州,追赠光禄寺正卿衔,著述颇丰,有《望云山庐诗存》、《礼记述》、《易言》、《尚书小传》等,纂修《正安新志》八卷;五子百梅,钦赐副榜,官至云南永昌知府,晋盐运使衔,著有《朱百梅诗文集》。朱士彦曾孙朱学周,光绪二十九年举人,曾刻有“十五代诸生”印,以志自明代江陵公至此共十五代秀才。十六世朱士达(1775-1854)字公孚,号恕斋,朱彬次子。嘉庆二十年进士,赐同进士出身。官至河北布政使,诰授资政大夫,晋赠光禄大夫。为官30年,历县、州、府、道、省外任,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政绩卓著,咸称循吏高风。著有《知足知不足斋诗文集》,修纂安徽《寿州志》。十六世朱士廉(1785-1859)字叔隅,号惕斋。朱彬第三子,道光十三年进士,赐同进士出身。从而,朱氏“宜禄堂”世系朱士彦、朱士达、朱士廉“兄弟三进士”,一门鼎贵,位极人臣,引为士林美谈、里中显荣。十六世朱士端(1786-1872)字希召,号铨甫,朱经第四代孙。道光元年恩科举人,十五年大挑选任安徽广德州训导,加都察院都事御。清廉自矢,教士有方。致仕归里闭户读书,潜心精研学问。成为清代学术名家。著述等身:有《強识编》、《说文形声疏证》、《说文校订本》、《齐鲁韩三家诗辑》、《检身录》等近20部。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达9种之多,《吉金乐石山房文集》抄本藏国家图书馆。入《清史儒林传》。十七世朱百遂(1842-1900)字适庵,号棠佰,朱经第四代孙。同治十三年殿试二甲高第进士,赐进士出身。改翰林院编修,后授山西汾州知府。为政清明,敦厚好善,政绩有声。毕生未一日释卷,学无不窥。著有《息庵诗文稿》、《息庵随笔》、《国史馆一传稿》、《小学纂注》、《义田图记汇录》等。十八世朱励志(1848-1914)字仲修,号幼涵,朱士彦孙,朱百谷次子。光绪十五年恩科顺天举人,初任山西太谷县知县,后调教职,貤封通议大夫,长芦盐运使。致仕归里,兴教办学,创设多所县区小学。著有《玉钟子诗钞》、《咢孺轩集》、《遯无闷述所识》等。自十四世朱宗贽至朱励志辈,宜禄堂朱氏世系又历经五代。160多年间,中进士4人、举人13人,著作者30人,著述129部。无论是科举、官宦,还是学术、文献,都达到颇为显赫的地位,成为明清江淮家学史上的一大奇观。



    诗书立族    家学深茂

宝应,素以“泽国水乡”著称。河湖环绕,居近水滨,风气柔儒,士习诗书。这方“得宝瑞应”的人文沃土,孕育出的明清朱氏家学,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人文个性。

1、藏书百雉,香馨八方。

据《宝应朱氏家乘》序称:“八宝朱氏,自八三公,我国初即以儒传。暨琴鹤先生嗜学,聚书自恬,以启后昆。”(17)明翰林院经筵讲官吕楠《琴鹤先生朱公楚琦传》曰:“长遂为高(宝应,明代第一位进士高昭,问学淹贯,文本俊健,学林名士)门人。配户部郑郎中女。郎中且老,憾其子姓鲜儒也,心重先生,乃尽挈家所藏诸籍予先生。先生受而读之,益力身通小学,近思录尚书、周礼、国语、朱子、通鑑纲目暨野、医、农、种诸书”。(18)朱氏自琴鹤公家藏书籍书目兼备,颇具规模。经朱讷、朱应登传至朱曰藩,藏书巨丰,体量空前。《宝应朱氏家乘》序又称:“射陂(曰藩)先生复以古学举进士,家四壁惟邺架,图书甚富,都人士卒谋菑畲(耕耘)。朱氏独世,营缥囊藏,百千万卷,若拥都城。百雉(古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霸一方,与中原诸文雄迭执牛耳(某方面居领首地位)。”(19)形象生动地记述了朱氏家书籍藏汗牛充栋之盛况。传至清中叶“兄弟三进士”时期,朱士彦贵为一品“天官”吏部尚书,朱士达官至二品省级“方面大员”布政使,“天官府”、“三进士第”宅邸,依然是有大官而无大宅,有万卷书堂而无万贯银库。朱氏不仅世代藏书巨丰,而且以“传承书香”为世代家风,居乡里、为官旅外多力于兴教办学、传授课生。朱应登陕西提学副使任内,主持正学书院,丰足膏火,严格规章,讲经论道,提携士子,出所藏书研讨多所成就。朱克简身为言官,任云南道监察御史职间巡抚所至,秉承家学理学传统,兴学教士,与“诸生讲明朱子圣学”。(20)康熙五十七年间,朱泽沄为弘扬朱子之学,与顾盷滋诸名士,会讲于无锡共学山居(乃“东林”余绪)。晚年杜门韬晦,潜心治学,不求闻达。平日“教人必由其诚,有来学者,终日讲论,亹(勤勉不倦)不已。”(21)犹恐学者不入门径,指点其迷津,纵谈切身体悟,对后学诲人不倦。朱百顺,“湖南衡州知府任满归里,讲学于画川书院,讲经论道,教授士子,感化受益者甚众。”(22




    2、学养深厚,著述宏丰。

明清两代,宜禄堂朱氏,文脉世代相继,学术达人辈出。前有明朱讷、朱应登、朱曰藩“文学道义三先生”著称。朱讷致仕归里后,于《补斋书屋》中,于子朱应登、孙朱曰藩,或纵谈明理,商榷古事;或赋诗体物,三代唱和,传为儒林佳话。朱应登,幼童时即解声律,谙词章。年十五,尽通经史百家言,作《申臆赋》,直抒其远大志向。“文以秦汉为宗,诗上准风雅,下采沈宋,格调高古,磅礴蕴藉,郁兴一代之体”。(23)朱曰藩,孩童时即酷嗜古文辞,既长沉酣于经史百家。未第前,已与父齐名,隽才博学,世誉“奇子”。诗承家学,出入六朝、初唐。明代著名学者杨慎评其诗曰:“子价自嘉(庆)隆(庆)间中流一柱 ”。(24)后有清朱克生、朱泽沄、朱彬、朱士端“学术四名家”盛名。朱克生,少承家学,博闻强记,研求经史百家。曾与都御史王士祯、编修汪琬等结诗社,相予酬唱,誉满诗坛。宋学大家朱泽沄,学养深邃,其巨著《朱子未发涵养辨》,作出“尊德行莫如朱子,道问学亦莫如朱子”杰出学术论断。著述渊博,学术价值极高。朱彬、朱士端治学精博,著作宏丰,为学术界所注重,分别被誉为“传注功臣”和“说文名家”。据统计,明清两代,宝应朱氏“宜禄堂”世系,以才学登科第者达百人以上,其中:进士7人,举人18人,贡生数十人。凡举著名诗人、文学家、理学家、经学家、文字学家、书画家等,无不涵盖。自三世朱益至十九世,见诸《清史稿·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江苏艺文志· 扬州卷》以及《民国宝应县志·艺文志》等典籍,著录朱氏先世著述达235种(部),其中:经类38种,史类30种,子类45种,集类122种;著作者达68人。其中:朱泽沄达21种,朱士端19种,朱克生18种,朱经14种,朱彬11种。其他著述尚多者有:朱应登、朱曰藩、朱克简、朱尔远、朱光进、朱宗大、朱宗光、朱毓贤、朱士彦、朱鼎、朱百谷、朱百遂、朱百度、朱励志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士彦官居中枢高位,关注社会现实,关心百姓疾苦。工部任上深谙水利是国计民生命脉之道,把治理水患、兴修水利作为官责之要,用力极深,洞彻古今利弊,悉心治水之道,熟谙黄淮水性,上疏“疏浚河防五策”等都如请以行。曾编撰治理河道专著《河渠》一部;其诗有《抱鸡行》等为民歌哭之作,确难能可贵。朱氏著述中,注重对家族女性作品的辑集,其中有朱泽况室陈传姜撰《海音诗略附编》,朱士佳室刘冈陵撰《小嫏嬛吟稿》,朱宗大室潘意撰《林外牧子诗钞》,以及朱湛霖诗作与其室刘淑仪撰《遗芳集》合刊为《九宜园诗集》等。据朱庆裴先生《宝应朱氏世代事略》称:朱应登和朱应辰“有两位胞姊。伯姊应祯,仲姊应祥,均承家学,知书达礼,尤皆工诗。两兄弟幼时都从姊授书,视家姊如严师。伯姊应祯一生赋诗千首,人称女中‘李杜’”。(25)有题《储夫人小景》诗尤擅名,诗曰:“小阁层檐望欲迷,风光绝胜武陵溪。棹声何处归来晚,月在西村树影低。”诗意清雅,诗情委婉,流传于今。朱氏尚有诸多著作失传或未及刊集行世。朱士端《古金乐石山房文集·跋》记述:朱氏“以诗书起家,历今有十七世,五百余年,子姓宗支,凡属有道有德者,几乎人人有集,未始(未尝 )非(不是)艺林佳话”。朱氏著述中,不乏有经典之作,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现大都收藏于国家及国内各大图书馆,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学术界曾评价:“凡涉及海内文献,必及宝应朱氏”。


明清宝应“宜禄堂”朱氏著作 统计表

时 期

作者

      作(部)

备注

明初、明中

11

 

3

1

20

三至九世

明末、清初

28

10

16

34

57

十至十四世

清中、清末

29

28

11

10

45

十五至十九世

1830-1900

68

38

30

45

122

235

       (注:见诸典籍书目)


3、至交世谊,成就学术。

宝应朱氏与邑内、江淮及海内相关文献世家,笃相交往,过从甚密。或为易子而教,共承师传:或为学术联姻,融汇家学;或为名士交游,斟酌唱咏;或为清官良吏,肝胆相照……种种心交神往,对于丰富和发展文献世家学业,对于推进地域家学繁荣和学风形成,大有裨益。



            (作者 是壹)


头条号
李映华
介绍
李映华,安宜高中退休教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