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宝应头条  >  宝应文学  >  西藏行漫谈(上)
西藏行漫谈(上)
2021年04月22日 09:22   浏览:4643   来源:李映华
 
.西藏行漫谈(一)
2021年4月,75岁的我参加宝应春秋旅行社组织的55人西藏8日旅游活动,所见所闻,感慨良多。

西藏旅游是有条件的。不仅身体要硬朗,还有其他硬件。

首先是通讯工具的使用。当今社会,身份证就是通行证。但是,手机微信必不可少。有些靠老人机接听电话没有微信的人,想出外长途旅游,真的寸步难行。为什么?如这次布达拉宫订票,提前38小时订剩余37张门票,全部在去往南京的车上完成。再则,进站和出入景点都要查验健康码,必须通过手机显示,才能够通过。防疫抗疫面前,没有照顾,只有冰冷的零容忍。



这些手续看似麻烦,有点繁琐,有的人甚至认为多此一举。说实在话,我认为这是必须的,应当如此啊! 14亿人口的大国,一年多时间的坚持,举国上下严格防控举措,使得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不简单啊!人人自觉遵守,每一个中国公民从内心信服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英明。



其次,西藏行要具备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每个人要综合评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综合素质,科学定位,量力而行。我这一次就显得冒失,年龄偏大,抗高原反应的体质不够。别人几天后适应了,我的身体还有強烈的高原反应。昨天,我和带队领导讲了这个问题。以后组团对每个准奋去西藏旅游的朋友要讲清楚,让别人有心理准备,甚至让他的家里人都清楚是怎么回事。“三高”人群、年龄偏大以及有心脏病和其它疾病的人,一定要慎之又慎。
犹如上战场打仗,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能草率鲁莽。


旅游是长知识的,但一定要学会辨别思悟,才能够形成自己的东西。过去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

例如西藏的婚姻。目前实行的是多夫多妻制度。在江苏援建的一个38户的村庄,毕业于江苏常州大学的女村官卓玛,他的哥哥入赘(汉人说法)到女方家,女方姊妹三个都是他的妻子。女方家给男方家一笔抚养费,相当于汉人婚俗财礼。形成这个制度的主要原因是西藏民族没有分家的习俗。一家3个儿子,娶回一个媳妇,轮流有序同房过宿。所生养的子女,不论老大老二老三,也没有必要分那么清楚。


我去过马来西亚,这个国家的婚姻制度又有不同。一个50多岁的男子娶了6个老婆,他母亲八十岁,几代人拜寿,黑压压跪了一片,230多人。老寿星给每人一个红包,掏干了她多年积蓄。

几年前到云南,一个少数民族采用的是走婚的形式。孩子长大后只知道母亲的姓氏,不知道爸爸是谁。

积贮知识的手段常用横比纵比。通过比较,既有生活的趣味性,又有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民族习俗不同,当他们近距离接触交流的时候,常常发生一些令人捧腹好笑的事情。



还是上面说到的西藏村官卓玛,她被选送到江苏常州大学深造。藏民没有姓氏,20多个学生都和班主任李老师姓。一次李老师请藏族学生吃饭,李夫人忙好了饭菜,请学生入座吃饭。同学们每人从胸前的衣襟里掏出银碗,李老师夫妇傻了眼,已经给大家装好了饭,他们掏出碗干啥?哪有带碗到人家做客吃饭的?有个同学做了解释,最后每人把装好的饭倒进自己带来的碗里。

说到银碗,藏族人还有故事。西藏的婴儿出生后,抱着到寺庙请喇嘛(藏传佛教术语,意为上师、上人,是对藏传佛教僧侣的尊称),“嘛”是对待一切众生犹如母亲呵护自己的孩子一般慈悲,有汉人“妈”的意思。有这样至高无上慈爱的的僧人,叫做“喇嘛”。“上师”与“和尚”给婴儿取名后,父母拿出家里的积蓄到市场为小孩打制一个银碗,碗底刻上小孩的名字,出生年月,这只碗将伴随小孩一生,一直到死。每户人家都有这样的一大摞碗,这一叠碗相当于汉人以前的亡人槛里先人牌位。因为有的碗底镌刻的名字已经有好几百年,是多少代前的先祖。


银碗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检测食物有没有毒性。宫廷里的食物用银针检验。藏民是游牧民族,迁徙流动不定,到了新环境,对水源和食物的检测是必须和必要的。

藏传佛教的文献极为丰富。《大藏经》分《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部分。其中《甘珠尔》的显密经律,为佛教的原始经典;《丹珠尔》为藏经理论,系释迦牟尼弟子对佛语的阐释和论述的译文集成。藏传佛教一千多年前传入我国青海、四川、甘肃、内蒙、云南及今蒙古人民共和国,13世纪后开始传入元、明、清宫廷,对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和宗教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藏传佛教还先后传入尼泊尔、不丹、锡金、拉达克等周边邻国及邻境。本世纪初,开始传入欧美。不少国家建有传教中心或藏传佛教研究机构,并得到迅速发展,现已成为西方国家的不可忽视的宗教信仰之一。


藏族的天葬的理论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藏族人认为,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是在不同的空间的循环往复转化而已。

西藏人推崇天葬,认为用“皮囊”来喂食胡兀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与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哀悼的方式。

2005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天葬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这是我国政府自1985年以来第三次专门发布关于保护西藏天葬台的公告和通知,这为天葬这种藏族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丧葬习俗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天葬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1、对天葬活动现场进行围观、拍照、摄影、录像;

2、通过报纸、杂志、图书、广播、影视、网络等媒体刊登、播放、刻录、转载渲染天葬活动有关的文字、图片、报道等;

3、将天葬台作为旅游景点组织中外游客游览参观。

4、违反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公安部门依法处罚。


藏民认为,灵魂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尸体就成了无用的皮囊,死后将尸体喂鹰,也算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善行。 



天葬台呈长方形,东西朝向,由一块块厚实的长条形方正花岗石毛坯垒成,西侧有一根碗口粗的石柱,石柱上系着一条哈达,固定死者头颅之用。东侧并列着两块高出天葬台基座约50厘米的大石头,其中一块石头上还置有一把斧子,西侧山坡上散放着尖刀、利刃之类,是天葬师行天葬时用的工具。 


尸体到了天葬台,天葬师首先用随身携带的牛粪生火,火燃着后敷上糌粑,青烟袅袅,直上云天。之后,天葬师盘腿而坐,诵念超度经文,手摇卜朗鼓,吹起人骨做的号子,伏于周围群山之中的鹰鹫得闻鼓号声,便纷纷腾空,盘旋于天葬台的上空,陆续降落在天葬师周围,围成一个圆圈,静静地注视天葬师的一举一动。 


天葬开始,天葬师打开裹尸包,将尸体脸朝下置于天葬台上,头部用哈达固定在石柱上。第一刀落在背上,先竖三刀,后横三刀,意思是:“安息吧”。接着肢解四肢,割成小块,取出内脏,待这些处理停当,天葬师就向周围的鹰鹫示意。得到天葬师的招呼,鹰鹫纷纷上前,不多时,所有的肌肉和内脏都被吃得干干净净。天葬师再把余下的骨头砸碎后,拌以糌粑,捍成团团,再把地上的血水粘干,然后扔给鹰鹫,直到没有一点遗漏。做完这一切,天葬师就到山下去洗手和刀具,整个天葬过程宣告结束。



在藏传佛教中看来,土葬是要下地狱的。正是这样“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自律,让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善良朴实的品质。


天葬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天葬将尸体喂给秃鹫,既有佛教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藏族先民们由来已久的环境保护意识,让青藏高原成了世界上环境保护最好的地方之一。


这种信仰和天葬的做法是不是值得推崇和延续,时间是最公正的历史老人。



 

(本文部分照片由袁斌拍摄提供)

头条号
李映华
介绍
李映华,安宜高中退休教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