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宝应头条  >  宝应文学  >  说古道今薪火传 宝应乡贤俊彦多
说古道今薪火传 宝应乡贤俊彦多
2024年01月29日 10:44   浏览:5384   来源:李映华

 推荐一读的好书《宝应乡贤》


周国才


一个多月前,我收到了李映华老师邮来的《宝应乡贤》这部书。利用茶余饭后,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难得的好书。




书中所述的几十位乡贤,从时间上分,有明清朝代的,有民国时期的,也有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从行业上分,有工人、农民、军人,也有教授、科学家、作家;从职务上分,有在省部级领导岗位上任过职的,也有当过驻外大使的,还有在党和国家重要机构从事过理论研究的,等等。


这些乡贤几乎各具特色,人人都有闪光点。他们有的忠诚忠心,亲民爱民,爱国如家;有的厚德载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有的数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孜孜以求,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有的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在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来,为后人所称道。




就以明清朝代的宝应乡贤朱士彦家族为例,一个大家族能做到“二十五世、五百年不衰”是很不容易的。不管时间过得多么久远、时代如何变迁,朱家是有好多优良的传统和独特的做法值得后人借鉴。朱家能文人辈出、家族世望、春色富天地、书香寿子孙,究竟靠什么?我思考再三,有这样几条:一靠诗书,二靠忠厚,三靠良好的家规家风,四靠清正为人做官。据史书记载,朱家曾出过“兄弟三进士”,朱士彦贵为“一品天官”吏部尚书,朱士达官至二品“省级方面大员”布政使,朱士廉也做过不小的官。朱氏一门鼎贵,位极人臣,一度在海内外引为美谈。


史书还说,朱家虽有大官而无大宅,有万卷书堂而无万贯银库。从这里不难看出,朱氏一族在几百年的繁衍生存中,除了靠渊博的学识和真本事考取功名、忠厚的家风传家之外,至关重要的一条是做到了敬畏法纪、勤政廉洁,祖祖辈辈能清白做人、清爽做事、清廉为官。没有这些优良的基因和品德作支撑,朱家是难以一代代兴旺发达、长久不衰的。


                                              
                        宝应学宫大成殿

再说晚清宝应慈善家孙荫庭,成人后,这位乡贤以解救天下苍生出苦海为己任,背起行囊,访贫问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为了救济浙江灾民,他曾在浙江宁县古渡乡这个三面环海、堤坝低矮的地方调查灾情。然后,四方筹资,重修堤坝,使当地百姓免遭洪水威胁。还是这位热心公益的乡贤,为了救济浙江灾民,1935年,回家乡贷款千金,招慕民工,带领家人,在宝应湖边开垦荒滩。后因条件所限,未能如愿,加上在去浙江途中,听到宁海“济生堤”被潮水冲毁的讹传,顿感绝望,跳入江中,过早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像这样的乡贤,一辈子做慈善,心装苍生,事迹就很感人,读后让人久久难忘。



再如宝应乡贤范承祚,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外交部工作,后任驻外大使。远在海外几十年,风风雨雨几十秋,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论面临多大压力,不论遇到多少棘手而复杂的难题,他都始终做到对党和国家大忠大爱,处处捍卫祖国利益,彰显了一个外交官的卓越智慧和才能。


                                                        
                    范承祚在宝应老家

乡贤卢之超,曾在党和国家重要部门任职,当过中央宣传部理论研究局局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等。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他不跟风,不当墙头草,守正创新,独立思考,磨练了一副忠贞忠诚的铮铮铁骨。他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做过贡献,而且对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可以说,他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理论大家,也是宣传思想理论战线上的勇士。



应该说,宝应这块人杰地灵的地方,从古至今,出过不少人才、大才,还出过大诗人。清代状元诗人王式丹就是其中之一。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家庭,从小就勤奋好学,九岁能写文章,十余岁应童子试,即获全县冠军。后来,这位年轻的王式丹,几乎读遍唐宋以来诸大家文章诗词歌赋,尽萃百家精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康熙年间,被称为江左三小凤。他的诗名远播全国,被好多大家首肯。一次,大诗人袁枚在高邮文游台看到王式丹的诗句“落日倒悬双塔影,晚风吹散万家烟”,很为激赏,情不自禁地称之为“真台上光景”。



然而,就是这位大才,在成才的道路上却一波三折,多次科举,屡试不中。可他不气馁不灰心,瞄准目标,继续奋战,直至59岁那年连捷会元、状元。他这种屡败屡战、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韧劲难道不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吗?由此可见,凡成大事者,没有不经历过坎坷;凡立大志者,没有不成气候;凡有恒心者,没有不到达玉皇顶。


再说乡贤冯立生,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了不起的人物。抗战期间,他坚持敌后办学,带领师生参加革命。在他的影响和感召下,他的几个子女不仅早早投身革命,也都学有所成。大儿子十八岁就远赴朝鲜战场,参加抗美援朝;女儿中学毕业后考取南京工学院,后在冶金部工作,是国内有名的非晶冶炼专家;小儿子考取南京师范学院,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后来,还成为著名的诗人和一级作家。




乡贤农民企业家贾国槐,原先在宝应乡下是个小木匠,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一家老小生计,不得不外出闯荡。当时,他拿着家里仅有的30块钱,给老婆孩子留下15元,自己揣着15元,用个蛇皮口袋装着被褥和木匠家伙(斧头、锯子、刨子等)去投奔在南京生活的表兄。一路上,他坐长途汽车花去4.95元,到南京后,饿的受不了,又花几毛钱买了两个肉包子,最后,兜里只剩9.55元。一个大男人,仅靠这少得可怜的几元钱闯南京。后来,在表兄的引荐下,他靠手艺给南京市民打凳子、钉厨柜,有工钱就收,没工钱也不计较,才站住了脚。然而,好景不长,一度活计很少,他被逼无奈,就凭两条腿走衎串巷,主动上门帮人家修修椅子、补补桌子,分文不收。但到了人家开饭时间,只图人家赏他两个包子。他就是这么艰苦创业,白手起家,冲破云雾,一飞冲天,在南京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还有卫国戌疆的宝应乡贤、原南海舰队某部司令员蒯崇山,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率领官兵,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将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沙永曙礁,彰显了一名军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使命担当。还是这位乡贤,任职期间,曾率舰队出访俄罗斯、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尤其是在横渡太平洋时,多次遭遇狂风恶浪。然而,他沉着应对,处惊不慌,表现了很强的指挥能力和决策能力,为党和国家赢得了荣誉。



像这样的乡贤书中还有许多,我就不一一展开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部书到底好在哪里呢?我以为,它好就好在真实记述了乡贤的动人事迹,总结了乡贤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精神,敢打敢拼、敢为人先的精神,穷则洁身自好、富则兼济天下的精神,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精神,勤奋敬业、廉洁自律的精神,忠于职守、为国奉献的精神。



最后我想说的是,编这样一部书实属不易,李映华老师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据我所知,这3年来,他不图名、不图利,只图给宝应留史料,也给后人留励志篇。期间,他不知打了多少电话,费了多少口舌,动了多少脑筋,跑了多少路,采访了多少人,才有今天的这部书问世。应该说,这部书是有珍贵价值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愈发被人们所认可。因为它说古道今,激励后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头条号
李映华
介绍
李映华,安宜高中退休教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推荐头条